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精卫·万事有不平

顾炎武 顾炎武〔明代〕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
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绝不后悔。
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你看不到,
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
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窠(kē):鸟巢。▲

创作背景

  此诗是顾炎武在三十六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那时,反清复明的力量只剩下东南海隅和西南边陲微弱地持着,作者的很多好友也已在斗争中牺牲了。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诗人以精卫自喻,而作此诗。

赏析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吟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熟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将精卫和愚公作一个比较的话,二者事有相类之处,但它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却是迥然不同。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无有平期。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这种精神,对于作者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民族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同时,在此诗中诗人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己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万事有不平”句的问话是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态。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慕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国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自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仪是奋斗者的愿望,虽然不绝对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永远是战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义之志。作者的宣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正是作者内心的剖白。“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民族的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卑鄙无耻了。

  此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者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燕雀”的衬托之上,所获得的神效。美与丑相激共振,精卫与燕雀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各行其是,顿时黑白昭然,圣沽与龌龊的互相比较,所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

  另外,此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简析

  《精卫》是一首杂言古诗。此诗中诗人以精卫自喻,借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坚定地表示了自己舍身报国,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全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细细读来,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猜您喜欢

贪泉

方信孺方信孺 〔宋代〕

泉本无贪人自清,何须一酌始忘情。
回车胜母君知否,见说曾参亦好名。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落花时·夕阳谁唤下楼梯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正月十二日寻卢学士船至汉口留诗为别

揭傒斯揭傒斯 〔元代〕

晴江澹微澜,曳云在层巘。参差连舫出,散漫群鸥远。

始知遵汉广,遥睇高旆卷。怀贤每忘贱,临流亦忘蹇。

苍茫景将入,窈眇春犹浅。新知遽相违,馀悰何由展。

追和东坡先生亲笔陈季常见过三首

方回方回 〔元代〕

前后赤壁赋,悲歌惨江风。
江山元不改,在公神游中。
三经及字说,胎祸垂无穷。
想如季常辈,对寤三叹同。

送李阆州二首

李流谦李流谦 〔宋代〕

少陵曾赋阆州诗,苦说城南天下稀。
铃合讼閒帘半卷,胡床客好尘频挥。
著鞭尚及春耕劝,促诏应随晓仗归。
他日遗簪犹在念,端容杖策扣黄扉。

堪笑

方岳方岳 〔宋代〕

堪笑刘安若学仙,云中鸡犬事茫然。
早知官职乃如许,悔不人间差自贤。

游仙二首 其一

桑悦桑悦 〔明代〕

月朔衣文绣,长夜游禁苑。列宿吐微铓,乘昏造虚馆。

琼楼足清寒,欲进更蹇蹇。闻说九霄上,皓魄四时满。

黄文邀我游,兰路肃吹管。何愁失照灼,弦望谅不远。

时去莫我留,更尽更展转。

游仙曲

沈天孙沈天孙 〔明代〕

清溪白石出胡麻,香暖瑶池九影花。
见说玄都无甲子,春光常住阿环家。

听郑三弹双韵子歌

游九言游九言 〔宋代〕

寒窗积雪生虚明,玉壶风折层檐冰。
朱霞秀色妙公子,理弦灯下声亭亭。
游丝两两挂孤月,双声应手无留停。
月寒照户砌虫泣,云冻出浦边鸿征。
苍蝇扑纸窗欲透,蜾蠃穴桑儿未成。
琵琶宽详双韵切,含凄尽向弦中说。
酒酣疏绮杂娱嬉,谁道壮夫心更折。
一从敌骑下河南,学得声容难辨别。
鹧鸪金屋沸歌吹,鼠头宝陌行靴袜。
帕腰慢舞作弯弧,捉耳酹觞真折馘。
眼前犹听旧歌辞,凤韶岂独锵虞时。
罢弹三喟寝不熟,风定寒江静夜悲。

送顾小川典籍使代还朝

文嘉文嘉 〔明代〕

星槎八月回,阊阖九天开。暂弭吴门楫,同衔江上杯。

沧洲吾尚困,青琐尔真陪。自怅风尘侣,还怜霄汉才。

清秋枫叶赤,离思杳难裁。既愁津树远,复恨逝波催。

他时相忆处,明月照疏梅。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