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王禹偁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王禹偁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宋史》与《东都事略》都有其传。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光绪年间的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

文学主张

  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较高者,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王禹偁属“白体”。

古文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其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 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文论方面,王禹偁提出了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说:“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文以传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诗歌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显然这种说法稍嫌夸张,但宋初诗风确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与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

  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具体地说,点绛唇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过去,人们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不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讲,这首词都很具特色,从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等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这首词影响的某种痕迹。因此,王禹偁这首《点绛唇》应当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王禹偁是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的重要作家。 ▲

作者《王禹偁》的诗文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释 译文

唐河店妪传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月波楼咏怀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郡城无大小,雉堞皆有楼。
其间著名者,不过十数州。
吹箫事辽敻,仙迹难寻求。
庾公在九江,缔构何风流。
谢守镇宣城,叠嶂名有由。
东阳敞八咏,吾闻沈隐侯。
白雪架郢中,调高难和酬。
黄鹤倚鄂渚,仙去事悠悠。
赞皇谪滁上,作赋怀嵩丘。
楼居出俗态,泽国多胜游。
好景不遇人,安得名存留。
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
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
兹楼最轩豁,旷望西北陬。
武昌地如掌,天末入双眸。
平远无林木,一望同离娄。
山形如八字,会合势相勾。
三国事既远,六朝名亦休。
近从唐末来,争夺互仇雠。
斯楼备矢石,此地控咽喉。
终朝望烽燧,连岁事戈矛。
可怜好诗地,黄冈压上游。
儒冠假郡印,践更若公邮。
况多办职吏,谁肯恣吟讴。
伊余何为者,窃慕骚人俦。
两朝掌文翰,十年侍冕旒。
去岁出西掖,谪居抱穷愁。
日日江楼上,风物得冥搜。
何人名月波,此义颇为优。
西南新桂魄,初上悬玉钩。
晓濑清且浅,漂荡影沉浮。
三五金波满,夜光如暗投。
骊龙弄颔珠,晃朗照汀洲。
澹台拔宝剑,碎璧斩长虬。
冰轮晓入地,推下赤金球。
阑干四五星,斜汉印清秋。
谁家上元灯,儿戏刳{上艹下左舌下右瓜}{上艹下左娄下右瓜}。
此景吟不出,谩使声呦呦。
千里画图阔,四时时兴幽。
野花媚宫缬,芳草铺碧紬。
火云照沙浦,暴雨倾瓦沟。
白乱芦花散,红殷蓼穗稠。
檐冰垂若绠,雪片大于鸥。
江蓠烟漠漠,官柳雨飕飕。
舟子斜荡桨,牧童倒骑牛。
水獭有时戏,江豚颇能泅。
山鸟奏竽籁,落霞展衾裯。
鱼网雪离离,酒旗风飂飂。
旅怀虽自适,诗物奈相尤。
右顾徐邈洞,精灵知在否。
左瞰伍员庙,荒隙令人羞。
楼中何所有,官酝湛蚍蜉。
棋枰留客坐,琴调待僧抽。
橘苞邻药鼎,诗笔间茶瓯。
平生性幽独,寂寞谁献酬。
官常己三黜,怀抱罹百忧。
凭栏忆王粲,望阙同子牟。
自甘成潦倒,无复事声猷。
身世喻泡幻,衣冠如赘瘤。
放意无何乡,谁分亲与仇。
寓形朝籍中,毁誉任啁啾。
君恩无路报,民瘼无术瘳。
唯惭恋禄俸,未去耕田畴。
题诗郡楼上,含毫思夷犹。
功名非范蠡,何必泛扁舟。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关征市赋縻贤俊,谁爱此官为吏隐。
将作晁丞于役时,婺女星临海边郡。
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会待时来即并伸,也知道在终无闷。
君不见路随含笑坐市中,屈身岂愧丹阳尹。
又不见张生狂醉恋扬州,冬瓜堰下甘肥遁。
此行况是奉皇华,收丈轻舠载一家。
携瓶下岸买竹叶,挂席背风穿蓼花。
霜晴震泽初尝橘,泉过惠山应试茶。
虎溪晓云灵隐雪,钱塘夜潮照湖月。
密排诗景在途中,旋吟新句教儿童。
渐近金华见隼旟,五马来迎使者车。
应知骥足暂拘绊,八咏楼开频启宴。
醉中官妓乞歌诗,剡溪纸贵抄新词。
他年谁献子虚赋,召入金门五云路。
因思元白在江东,不似晁丞今独步。

海棠木瓜二绝句海棠赠木瓜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我向商山占断春,风流还似锦江滨。
群花自合知羞耻,莫对西施更学颦。

和仲咸诗六首之六和送道服与喻宰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朝客吟诗送羽衣,应知彭泽久思归。
三年官满谁留得,领鹤携琴赋式微。

陆羽泉茶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甃石封苔百尺深,试茶尝味少知音。
唯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谪居感事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迁谪独熙熙,襟怀自坦夷。
孤寒明主信,清直上天知。
消息还依道,生涯只在诗。
惟尚谕山水,讵敢咏江蓠。
偶叹劳生事,因思志学时。
读书方睹奥,下笔便搜奇。
赋格欺鹦鹉,儒冠薄駿鸃。
耕桑都不事,园井未曾窥。
必欲缣缃富,宁教杼轴纰。
光阴常矻矻,交友尽偲偲。
步骤依班马,根源法孔姬。
收萤秋不倦,刻鹄夜忘疲。
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叨荣偕计吏,滥吹谒春司。
仆瘦途中病,驴寒雪里骑。
空拳入场屋,拭目看京师。
技癢初调箭,锋銛欲试锥。
甲科登汉制,内殿识尧眉。
数刻愁晡矣,三题亦勉之。
先鸣输俊彦,上第遂参差。
罢举身何托,还家命自奇。
唯慙亲倚户,敢望嫂停炊。
竭力求甘旨,终朝走路歧。
贪希仲由米,多废董生帷。
丹桂何时折,孤蓬逐吹移。
知怜无国士,志气自男儿。
季子貂裘敝,狂生刺字隳。
广场重考覆,蹇步载驱驰。
明代宁甘退,青云暗有期。
礼闱冠多士,御试拜丹墀。
泽雾宁慙豹,抟风肯伏雌。
重瞳念孤迹,一第忝鸿私。
得告还乡贵,除官佐邑卑。
折腰称小吏,矩步慎初资。
枳棘心何恨,松筠操自持。
及亲家有养,事长礼无亏。
铜墨官常改,烟霄雨露垂。
县花聊主管,寺棘且羁縻。
吴郡包山侧,长洲巨海湄。
万家呼父母,百里抚惸嫠。
敢起徒劳叹,长忧窃禄嗤。
宦途甘碌碌,官业亦孜孜。
政事还多暇,优游甚不羁。
村寻鲁望宅,寺认馆娃基。
西子留香迳,吴王有剑池。
狂歌殊不厌,酒兴最相宜。
草织登山履,蒲纫挽舫{左糹右支}。
果酸尝橄榄,花好插蔷薇。
震泽柑包火,松江鱠缕丝。
三年无异政,一篋有新词,
多恋南园卧,俄从北阕追。
呈材真朴樕,召对立茅茨。
载笔居三馆,登朝忝拾遗。
紫泥天上降,朱绂御前披。
侍从殊为贵,图书颇自怡。
史才媿班固,谏笔谢辛毗。
拟把微躯杀,慙将厚禄尸。
安边上章疏,端拱献箴规。
精鉴逢英主,知怜是首夔。
赓歌才不称,掌诰笔难摛。
制历无多事,词头每怯迟。
繁阴温室树,清吹万年枝。
青琐霞光透,苍苔露片萎。
御香飘砚席,宫叶落缨緌。
看浴池心凤,闲扪殿角螭。
上林花掩映,仙掌露淋漓。
对近瞻旒冕,班清辟虎貔。
宫帘垂翡翠,御水动涟漪。
纪号年淳化,朝元月建寅。
摄官捧宝册,祝寿执樽彝。
表案行低折,宫悬听肃祗。
德音王泽润,谦柄斗杓撝。
贵接臯夔步,深窥龙凤姿。
策勋何烜赫,赐紫更萎蕤。
蚊力山难负,鹈梁翼易滋。
论功惭八柱,受服欲三褫。
只虑殃将至,曾无事可裨。
趁朝空俯伛,退食自逶迤。
更直当春好,横行隔宿咨。
内朝长得对,驾幸每教随。
琼苑观云稼,金明阅水嬉。
赏花临凤沼,侍钓立鱼坻。
拂面黄金柳,酡颜白玉卮。
分题宣险韵,翻势得仙棋。
竟举窥天管,争燃煮豆萁。
恨无才应副,空有表虔祈。
睿睠偏称赏,天颜极抚绥。
中官赐文字,院吏捧巾綦。
遭遇诚堪惜,功名窃自悲。
请缨无壮志,视草亦何为。
未献东封倾,空镌北岳碑。
深惭专俎豆,长欲议边陲。
但可怀骄子,何须斩谷蠡。
胸中贮兵甲,堂上有熊羆。
成败观千古,施张在四维。
兼磨断佞剑,疑树直言旗。
遇事难缄默,平居疾喔咿。
无权逐鸟雀,俛首任狐狸。
廷尉专刑煞,词臣益等衰。
五花仪久废,三尺法聊施。
书命酋无谄,评刑肯有欺。
厚诬凌近侍,内乱疾妖尼。
丹笔常无赦,金科了不疑。
拜章期悟主,引法更防谁。
萋斐终无已,雷霆遂赫斯。
如弦伤訐直,投杼觅瑕疵。
众乐金须化,群排柱不支。
佞灌回北斗,谗舌簸南箕。
阙下羊杨险,朝端虎尾危。
道孤贻众怒,责薄赖宸慈。
西掖除三字,南山佐一麾。
苍黄麝满面,挥洒涕交赜。
目断九重阙,魂销八达逵。
尊亲远扶侍,兄弟尽流离。
秦领偏巉绝,商於更险巘。
吾庐何处是,我马忽长辞。
六里山苍翠,丹河浪渺瀰。
分封思卫鞅,割地意张仪。
懒读三间传,空寻四皓祠。
畲烟浓似瘴,松雪白如梨。
坏舍床铺月,寒窗砚结澌。
振书衫作拂,解带竹为椸。
呼仆泥茶龟,从僧借药筛。
钟愁上寺起,角怨水门吹。
旧友谁青眼,新秋出白髭。
烟岚晴郁郁,风雨夜飔飔。
我过徒三省,吾生自百罹。
初来闻旅雁,不觉见黄鹂。
市井採山菜,房廊蓋木皮。
野花红烂漫,山草碧褵褷。
副使官资冷,商州酒味醨。
尾因求食掉,角为触藩羸。
有梦思红药,无心採紫芝。
瘦妻容惨戚,稚子泪涟洏。
暖怯蛇穿壁,昏忧虎入篱。
松根燃夜烛,山蕨助朝饥。
岂独堂亏养,还忧地乏医。
跡飘萍渤澥,亲老日崦嵫。
阁下辞巢凤,山中伴野麋。
风欺秀林木,云隔向阳葵。
屈产遭弩马,丹山困嚇鸱。
悔须分黑白,本合混妍媸。
自此韬馀刃,终当学钝追鎚。
穷通皆有数,得丧又奚悲。
自愿才何者,空怜道在兹。
宣尼酋削伐,大禹亦胼胝。
用去当如虎,投来且禦魑。
避风聊戢翼,得水会扬鬐。
琴酒图三乐,诗章效四谁。
角鬚从典卖,貂尾任倾欹。
兀兀拖腸鼠,悠悠曳尾龟。
北窗寻蛱蝶,南岸看鸬鹚。
山翠楼频上,云生杖独搘。
篥闲留晓魄,檐暖负冬曦。
松柏寒仍翠,琼瑶涅不缁。
望谁分曲直,祇自仰神祇。
吾道宁穷矣,斯文未已而。
狂吟何所益,孤愤曳黄陂。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前年寒食节,待诏直内庭。
休暇百官出,独掩深严扃。
近侍不敢醉,赐酒空满瓶。
闲就通中枕,时闻索上铃。
思入无何乡,兀然欲忘形。
去年寒食日,滁上忝专城。
山歌喧里巷,春物媚池亭。
永阳溪水渌,琅邪山色青。
谪宦自消遣,不敢夸独醒。
往往取官酝,时时对花倾。
醉来念身世,翻使泪纵横。
今年莅淮海,时节又清明。
堆案有留事,听歌无欢声。
胥徒费簿领,使客烦送迎。
狴牢未空歇,堰埭劳修营。
衰病力不支,懒慢性已成。
虚花满双目,素发添几茎。
酒肴略无味,妓乐固难听。
谁言寒食下,终日取茶烹。
屯田有素交,屈此关市征。
昔年同应举,典衣飞巨觥。
博士东观客,求官得步兵。
况且丹陛前,同为出谷莺。
殿丞尹我邑,桑梓复弟兄。
吏隐掌鹾茗,终朝看道经。
三贤宴会少,七夕休假并。
何不策我马,废苑寻放萤。
何不荡我舟,楼基访摘星。
三春景欲尽,九曲波始平。
居然逼吏役,顿此阻交情。
老态厌春华,病身忧宿醒。
如水若不改,藉糟亦胡宁。
解印蓄素志,吟诗露丹诚。
维扬非所爱,有便即归耕。

蔬食示舍弟禹圭并嘉佑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吾为士大夫,汝为隶子弟。
身未列官常,庶人亦何异。
无故不食珍,礼文明所记。
况非膏粱家,左宦乏赀费。
商山水复旱,谷价方腾贵。
更恐到前春,藜藿亦不继。
吾闻柳公绰,近代居贵位。
每逢水旱年,所食唯一器。
丰稔即加笾,列鼎又何愧。
且吾官冗散,适为时所弃。
汝家本寒贱,自昔无生计。
菜茹各须甘,努力度凶岁。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