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其父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广东抗清斗争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声誉的宿儒。他自小受父亲的思想影响颇深,并在父亲的指教下攻读诗书,擅长写诗作赋。永历元年(1647),他的父亲于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各地义军。永历十二年(1658),他赴云贵一带欲投奔南明永历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其间,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一度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永历三十二年(1678),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后始出狱,定居在广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较消沉,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遗著有《独漉堂集》。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后“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从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永历三十二年(1678),陈恭尹被捕下狱,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避迹隐居,自称“罗浮布衣”。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明崇祯四年(1631)九月二十五日(10月20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崇祯十六年(1643)(12岁),丧母。
永历元年(1647)(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永历五年至八年(1651-1654)(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永历八年(1654)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永历十二年(1658)(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永历十三年(1659)(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永历十五年(1661)(30岁),闻永历帝被俘,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永历二十二年(1668)(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永历三十二年(1678)(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四月十三日(5月30日)(69岁),病逝于广州。▲
南方有义士,姓王名曰兴。十三学杀人,十五手搏狼。
三十建义旗,姓名惊一方。天子锡虎符,作镇鼍江阳。
翠华日以远,地绝军弥张。百战环冈州,九死披残疆。
海滨富斥卤,重林与连冈。高者掩云日,远者浮沧茫。
煮波致财货,铸冶成刀枪。宫室何所居,天家侯与王。
稿粟何所馈,从驾子与娘。心胆何所赠,海内豪与英。
献客合浦珠,薰客珠厓香。客处未觉寒,袄褥先盈箱。
客寝始觉单,妻妾忽侍旁。敌兵四面来,众士各逞强。
将军跃上马,命客持一觞。独出挥长戈,两目流电光。
直取首来将,生挟归戎行。顾饮所持酒,昔热犹未凉。
相持及三月,敌骑皆奔亡。来时三万人,半还仍重伤。
奏功自间道,涉瘴徂昆明。黄金三千镒,玉帛各有筐。
天驷方驱驰,下臣效刍浆。臣兴昧死上,帝曰兴卿良。
赉爵列五等,高兽盘银章。其名曰虎贲,将军荡南荒。
敌人闻之惧,选士盈千骑。来者左右贤,其军督责之。
不得此弹丸,若辈何生为。上天仍助虐,其年兼荐饥。
将军察天命,命匠搜良材。斫以为巨棺,彩霎悬葳蕤。
约日出合战,敌怯不敢来。坚壁十里外,迤逦兴长围。
沟垒内外防,突援无所施。始从戊戌夏,两及中秋期。
战士饭草土,抱骨还登陴。所忧负将军,吾侪死犹归。
将军曰呜呼,共尽终何裨。我乃报深恩,汝当存宗支。
乃命幼子九,先出卑其辞。卜吉结欢会,敌将不致疑。
是夜一更终,将军诀所知。皎月当中天,千秋同此时。
语已还闭门,沐浴更裳衣。夫人翠凤冠,有母头如丝。
侍妾十五人,左右皆肩随。肃肃何雍雍,俱集园东陲。
上有古梅树,樛结垂高枝。白石为几席,月露明苍苔。
将军命夫人,拜别而慈闱。拜毕与将军,四拜中间居。
十五妾罗拜,窈窕无参差。夫人命斗酒,有脯形如圭。
深藏待今夕,各当行一卮。卮尽且先起,母与君稍须。
将军及母入,烛影何迷离。夫人十五妾,自挂临中闺。
阿母大惊呼,将军言勿悲。著我锦绣袍,麒麟当心开。
戴我七梁冠,簪缨郁崔嵬。玉带与玺书,次第皆抱怀。
置敕中堂上,花烛荣且辉。望阙遥谢恩,臣死有馀辜。
下阶十二拜,天地及四隅。徘徊望西堂,有虎顾其儿。
平生爱此图,拜汝今同灰。卷图附敕下,释服趋房间。
房中何穹隆,火药堆如山。将军踏小几,自解夫人缳。
次及妾十五,列置火药端。出户著朝衣,捧敕仍来还。
一声母急出,火烈焰贯天。鸡鸣部曲入,白骨空巑岏。
举哀建素旒,合敛归巨棺。敌人亦流涕,况在同肺肝。
卜葬三山阳,隐约题墓门。陈子作挽歌,播之永不刊。
戊辰正月十日舟泊端州王础尘自开建适至令子紫巘招同李苍水过集高云客所寓华严精舍纵饮达夜即事成歌
正月溪山馀暖气,炎方别自为天地。乘兴拿舟入峡来,故人恰自康州至。
客中无地可为欢,高君况在郊南寺。落落乾坤数老翁,天涯想见俱憔悴。
贤郎高燕为客开,李生后至初挥杯。登楼旷望见原野,定山数点青崔嵬。
园桃一树红如火,折向瓶中如笑我。东风只自恋新枝,何处林间寻硕果。
年当壮盛好努力,白发生来无一可。且烧高烛佛灯前,狂歌纵饮开新年。
东南之美略已具,人间此会非徒然,为君白眼望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