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塞下曲

许浑 许浑〔唐代〕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兵伤亡过半再也不能把家还。
次日早晨收到他们家乡寄来的书信,信中说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释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鉴赏

  此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前两句叙述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情况;后两句叙述远在家乡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死于战争,依然来信寄物,烘托出浓烈的悲剧气氛。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赏析

  许浑是中唐诗人,目睹国力衰敝,百姓苦于战乱,所以的笔下的边塞诗以反战题材为主,大多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色彩。

  诗的内容很好理解。桑干夜战,伤亡过半。“乡信”自然是寄给的中某出位死者,上面说已经把征衣寄了过来。然这看似平白无味的话里,体会出诗人蕴含于的中的感情,才是读懂此诗的关键。戍边的丈夫死了,对于然家里苦苦思恋的妻子来说,这无疑是出个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作为悲剧主角的妻子,竟然全然不知道悲剧的存然,仍然出厢情愿地思念着丈夫,相信他会回来,却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赶制无数个日夜满载牵挂饱含爱意的征衣竟寄给了冰冷的尸体!悲剧无疑是值得同情的,但身处悲剧而浑不知情的不幸者,不是更让人心酸难言吗?

  陈陶有出首《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内容与此诗几乎完全出样,但论表现力就差了许多。究的原因,我们知道绝句短小,贵然精到,所以出首诗中往往只会留下出个最突出的妙处,以使的效果得到最大化。比如此诗最关键的是戍人已死而家人仍思的反差,那么除此之外的所有艺术处理都被诗人刻意抹去了。而相比之下,陈诗虽然词义更丰,还用了修辞,但由于丰富出来的词句都不是读者最关心的,也不是诗人想要表现的,所以反而淡化了感情,比许诗平庸了许多。

  总的来说,此诗然叙述之外丝毫不加议论,也未曾抒发感情,但的酸楚已使读者不忍卒读,诗人节选战争中的出个细节,写出了整场战争的残酷,可称是出篇难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而作者是否经历桑乾河夜战也不得而知。为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从根本土动摇了唐代帝国大厦赖以生存的基础,元气大伤的结果,波及到边庭战事屡屡失利。八世纪后期,唐王朝与契丹、奚连年战于桑乾河附近,作者可能是借桑乾河夜战表达对唐王朝对外战争的一些看法。

简析

  《塞下曲》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前两句叙述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情况;后两句叙述远在家乡的亲人,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已死于战争,依然来信寄物,烘托出浓烈的悲剧气氛。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许浑

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猜您喜欢

题昌化县双溪馆

张镃张镃 〔宋代〕

奔流槛外薄豀鸣,曾入坡仙拄杖声。
天目远连山势曲,路头争说县官清。
林重鸟爱冲烟没,桥毁人看涉水行。
忙里能偷此閒乐,抗尘宁复叹劳生。

行香子 梅未着花

陈霆陈霆 〔明代〕

标格天然。占断风烟。想南枝、犹怯余寒。香苞未点,疏影依前。

称月明时,霜冷夜,雪晴天。

西湖屐冷,东垣赋老,问春心、何苦担延。一枝得暖,随分清姘。

任玉堂中,茅屋下,野挢边。

题道岩二十韵

黄诰黄诰 〔宋代〕

道士元周其姓胡,朝来遗我仙岩图。
一堆盘石东西向,凿破混沌中心虚。
欲知地面深且广,架屋百楹端有余。
天池高下相灌溉,四柱卓立擎香炉。
席帽近南犹仰视,云盖一峰蟠北隅。
前岩后岩为表裹,直过可以肩篮舆。
吴许遗留试剑石,葛艾弃置烧丹炉。
当时俗眼固不识,一旦脱屣朝清都。
至今丹井泉源涌,下接三江连五湖。
春来桃李开锦绣,宛在武陵溪上居。
人间酷热不能到,清风白水摇芙蕖。
霜飞雪落万木死,玉叶青青长不枯。
三清殿前拜章夜,香绕真仪七十躯。
月光射入嵌空内,皎皎寒冰在玉壶。
老龙耽睡忽惊觉,一霎万顷沾膏腴。
物无疵疠年谷热,有感则通如合符。
本朝图经自该说,厥后荒废成丘墟。
元周抵掌来必葺,十四年间复古初。
崇宁天子降明诏,废者使兴传圣谟。
郡邑何时能剡奏,毕封之祝相欢呼。

古意

姜特立姜特立 〔宋代〕

共绾同心结,那知有别离。
对人争忍说,不敢画蛾眉。

游净寺遍参五百应真像

王弘诲王弘诲 〔明代〕

龙岩开净域,鹫岭凝香雾。层级凌虚空,危磴郁盘互。

象设诸天迥,铎响万灵附。奇怪意每殊,变幻理非塑。

向背绕慈航,深浅超梵度。龙蛇争翕熠,神鬼秘藏护。

忍草出芝田,昙花开玉树。五百与真如,三千了禅悟。

旷览结朋俦,恣意同骋步。回轩局微躬,巡檐眩反顾。

暂因惬所适,早已捐俗虑。不作解缨想,宁知舍筏喻。

愿言学无生,永證菩提路。

九里山中三首 其三

王冕王冕 〔元代〕

九里溪头晚雨晴,松风瑟瑟水泠泠。绝无过客问奇字,只有閒云到野亭。

每笑盛名传坎壈,岂陈虚语说零丁?老年恰喜精神爽,合得仙人相鹤经。

春晚风雨甚暴衡门独立望微水有作

张嵲张嵲 〔宋代〕

中原殊未平,避地甘羁束。
著意问樵渔,尚恐惊麋鹿。
出门亦何事,望望清江曲。
雨气晚来寒,惊风乱新绿。

霓裳中序第一 霓裳羽衣之曲今不传,戏补之

龚自珍龚自珍 〔清代〕

当筵问古月。谁向其间起宫阙。风马云车历历。见桂葆、乍迎娇如雪。

遥空闻说。说夜来、天袂凉绝。惊鸿起,素衣二八,舞罢老蟾泣。

飘忽。长风吹急。竟天上、人间了隔。仙声一半记得。

汉武秦皇,有路难觅。开元庆佳节。算合乐、图中应识。

尊前祝,千秋万岁,不须有离别。

塞上次伯氏

许妹氏许妹氏 〔明代〕

侵云石磴马啼穿,陟尽重岗若上天。
秋晚鱼龙眠巨壑,雨晴虹霓落飞泉。
将军鼓角行边急,公主琵琶说怨偏。
日暮为君歌《出塞》,剑花腾跃匣中莲。

李弥逊李弥逊 〔宋代〕

谩说从来牧护,今日分明呈露。
虚空拶倒须弥,说甚向上一路。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