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译文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高适 高适〔唐代〕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岐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征马前往边地灵州,萧萧嘶鸣一直不停歇。
意绪一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送别之地的风将一直伴随着你去往远方,关山制约与你同分忧愁。
在这里赠诗为你送别,你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注释
刘评事:名未详。岑参在《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在评事,掌两使推按。”大理寺在评事八人,从八品下。
朔方:即朔方节度使,是唐时十个节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
征马:两行之马。
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思:思绪。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大刀头:隐语。大刀在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在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猜您喜欢

复次前韵四首呈二袁君并王君申禄

方回方回 〔元代〕

老予尚行役,旅棹泛江云。
足迹更南北,时光几至分。
百年丁字误,万事卯杯醺。
先汉功臣辈,惟宜戆少文。

作乐导水 其九 松阴独钓

许有壬许有壬 〔元代〕

半世京华困鼎茵,高风时复梦玄真。可怜缘木求鱼者,今日君其问水滨。

送彭孕先赴辰州教授

赵蕃赵蕃 〔宋代〕

因行碧湘门,倏念黄草尾。
曩辞戴安道,同者欧阳子。
那知三年过,仅谓一日尔。
惟辰虽陋邦,分教多名士。
前瞻固高明,后至复奇伟。
天将惠其俗,贤者不自鄙。
流传几人说,邂逅一见喜。
谈论未云终,别袂已复起。
勿谓隔沅湘,因来致兰芷。

寄田察使

何梦桂何梦桂 〔宋代〕

尊酒长亭忆别离,参差吹断竟谁思。我怀知己惭鬷蔑,公喜逢人说项斯。

一坞烟霞双鬓老,数椽风雨二天私。钱塘日暮长江阔,薄撷芳馨结桂枝。

次韵赠汪解元行

卫博卫博 〔宋代〕

平湖画鹢春无际,古寺名花色斩新。走马未同追胜处,出门翻作送行频。

诗成转觉伤离绪,别去应烦说旧因。野店无人山月白,明朝尊酒更愁人。

梅花喜神谱·就实六枝

宋伯仁宋伯仁 〔宋代〕

品字列轻舠,占尽吴江雪。
丁宁红蓼花,莫与利名说。

赠别休休庵了堂上人

张雨张雨 〔元代〕

老僧十年不出户,袈裟搭架风披披。祖衣留在阿兰若,佛法传过高白丽。

客床雪练一瓯茗,经藏苔昏三尺碑。不向旧房看偃盖,卷中原有古松枝。

留题吴兴投老庵

张良臣张良臣 〔宋代〕

白鹭悠悠去不还,渚云汀草一生闲。
暮年不入西州路,空倚梅花说住山。

解剡孝嘉道中答溪民群来遮轿问新知县如何二

陈著陈著 〔宋代〕

水浅山深土半沙,刀耕火种做生涯。
今年水旱那堪说,存得妻儿能几家。

偶成

黄大受黄大受 〔宋代〕

高唐作梦时,宋玉乃得见。
那知赋说梦,梦外云雨怨。
此赋苟不作,应无列女传。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