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更漏子·玉炉香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
玉炉:熏炉的美称。
画堂:华丽的内室。
鬓(bìn)云:鬓发如云。
衾(qīn):被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
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赏析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晚漏子》。这首《晚漏子》,借“晚漏”夜景咏妇女相思字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寂”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字。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字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字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至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字,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晚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字,三句感字色彩至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字之作,然但以字言,薄矣。必须融字入景,由景见字。”(《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字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字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了,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晚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字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字。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字,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字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晚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晚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晚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字”,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字致,似直而实纡也。《晚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字》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字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创作背景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简析

  此词抒写思妇的离愁。上阕写室内物象,虽是温暖祥和的场景,但孤独的思妇辗转难眠而容颜不整,鬓发散乱,忍受着枕衾间的寒冷与痛苦;下阕通过写思妇在室内听到室外的雨声来描摹人物的心情。全词从室内到室外,从视觉到听觉,从实到虚,构成一种浓郁的愁境。上阕辞采密丽,下阕疏淡流畅,一密一疏,一浓一淡,情感变化发展自然。全词语言流利自然,不假雕饰,情思缠绵悱恻。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您喜欢

次韵乡侯计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诸老皆曾接典型,鹅湖一辈亦豪英。晚持师说尤坚垒,不怕兵家会斫营。

晴色极佳宜岁事,郊行因好访民情。朝家要采风谣否,第一君侯号治平。

永遇乐 徐州登燕子楼,用坡公梦盼盼韵

程颂万程颂万 〔清代〕

曲榭埋云,乱峰挂雨,羁绪无限。往事阑干,病余歌拍,凝想慵未见。

美人枯泪,斜阳立尽,秋泛绕城都断。蓦相寻、桐阴鸳甃,冷霜一宵飞遍。

凤床尘黯,鸾笺香噀,指印迷望窗眼。社暖泥衔,尚书冢上,魂逐双玉燕。

白家诗涩,苏家梦悄,恁识画楼恩怨。只梁畔、双巢倦羽,昵人自叹。

来日苦短黄子邕同赋 其一

刘炳刘炳 〔明代〕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人生如朝露,不如啸歌置酒临高堂。

春风不到九泉下,盛年一去难再芳,老行及之徒悲伤。

昼寝

晁冲之晁冲之 〔宋代〕

闻说齐州路,遥通古睡乡。云岩迷傅说,风峡宴襄王。

日月星辰静,山川草木长。不知三代贵,何似一张床。

吊扬州琼花

郑思肖郑思肖 〔宋代〕

南土新飞劫火灰,琼仙恋国暗惊猜。定应摄向天宫种,不忍陷于胡地开。

花死青春禽鸟哭,城埋黑气鬼神哀。一朝枯蘖变高树,传得欢声沸似雷。

绛都春·春愁怎画

蒋捷蒋捷 〔宋代〕

春愁怎画。正莺背带雪,酴醿花谢。细雨院深,淡月廊斜重帘挂。归时记约烧灯夜。早拆尽、秋千红架。纵然归近,风光又是,翠阴初夏。娅姹。嚬青泫白,恨玉佩罢舞,芳尘凝榭。几拟情人,付与兰香秋罗帕。知他堕策斜拢马。在底处、垂杨楼下。无言暗拥娇鬟,凤钗溜也。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韦应物 〔唐代〕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至正壬辰之春余卧病始起遭时多故奔走山谷间

胡翰胡翰 〔明代〕

病起不饮酒,客来意何如。
四座皆春风,燕燕深相於。
富有富贵交,贱有贫贱趋。
古意吾所爱,今人宁见迂。
忘情衡门下,言笑色旉腴。
忽淹嵇康驾,何烦翟公书。¤

别伦右溪诸君乡回夜泊大观桥有感 其五

王渐逵王渐逵 〔明代〕

我爱美人云谷丛,玉颜绰约冠芙蓉。安得金波洗暑气,草筵先荐一溪风。

清平乐·香凝娇聚

元好问元好问 〔金朝〕

香凝娇聚。玉立临春树。细看司花留意处。都在轻匀浅注。相逢南陌东城。有情只似无情。说与新来憔悴,莺儿不解丁宁。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