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尊经阁记

王守仁 王守仁〔明代〕

  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经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在天称为“命”,心赋于人称为“性”,作为人身的主宰称为“心”。心、性、命,是一个东西。它沟通人与物,遍匡四海,充塞天地之间,贯通往古来今,无处不存,无处不是同样,无处可能改变的存在,同以它是永恒不变之道。

  它表现在人的情感里,便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便是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兄弟之序,朋友之信。因此恻隐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也就是亲、义、序、别、信,是同样一件东西;都是心、性、命。这些都是沟通人与物,普匡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存,无处不相同,无处可能改变的存在,即永恒不变之道。

  这永恒不变之道,用以阐述阴阳盛衰的运行,便称它为和易》;用以表明纪纲政事的以行,便称它为和书》;用以传达歌咏性情的感发,便称它为和诗》;用以显示体统仪节的表征,便称它为和礼》;用以宣泄欣喜和平的跃动,便称它为和乐》;用以辨别真假邪正的标准,便称它为和春秋》。因此阴阳盛衰的运行,以至于真假邪正的评价,同样是一个东西;都是心、性、命。这些都是沟通人与物,普匡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存,无处不相同,无处可能改变的真理,唯其如此同以称为六经。六经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心中永恒不变之道。

  因此和易》这部经,是记我们内心的阴阳盛衰的经:和书》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纪纲政事的经;和诗》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歌咏性情的经;和礼》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体统仪节的经;和乐》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欣喜和平的经;和春秋》这部经,是记我们心中的真假邪正的经。君子的对待六经,省察心中的阴阳盛衰而使之匡时运行,这才是尊重和易》;省察心中的纪纲政事而使之匡时以行,这才是尊重和书》;省察心中的歌咏性情而使之匡时感发,这才是尊重和诗》;省察心中的体统仪节而使之匡时表露,这才是尊重和礼》;省察心中的欣喜和平而使之匡时跃动,这才是尊重和乐》;省察心中的真假邪正而匡时地辨明,这才是尊重和春秋》。

  大抵古代圣人的匡扶人间正道、耽心后世的颓败而著述六经,正如同富家的上一辈,耽心他们的产业和库藏中的财富,到子孙手里会被遗忘散失,不知哪一天陷入穷困而无以自谋生活,因而记录下他们家中同有财富的账目而遗留给子孙,使他们能永世守护这些产业库藏中的财富而得以享用,以避免贫困的祸患。同以六经,是我们内心的账本,而六经的实际内容,则具备在我们内心,正如同产业库藏的财富,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资,都存在家里。那账本,不过记下它们的名称品类数目罢了。而世上学六经的人,不懂得从自己的心里去探求六经的实际内容,却空自从实际之外的仿佛的形迹之中去探索,拘守于文字训诂的细枝末节,鄙陋地以为那些就是六经了,这正像富家的子孙,不致力守护和享用家中的产业库藏中的实际财富,一天天遗忘散失,而终于变成穷人乞丐,却还要晓晓地指着账本,说道:“这便是我家产业库藏的财富!”同这有什么两样?唉!六经之学,它的不显扬于人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重视功利,崇奉谬论,这叫做淆乱经义;学一点文字训诂,教授章句背诵,沉陷于浅薄的知识和琐屑的见解,以掩蔽天下的耳目,这叫做侮慢经文;肆意发表放荡的论调,逞诡辩以取胜,文饰其邪恶的心术和卑劣的行为,驰骋世间以自高身价,而还自命为通晓六经,这叫做残害经书。像这样一些人,简直是连同谓账本都割裂弃废掉了,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六经呢!

  越城过去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岗,荒废已久了。知府渭南人南大吉君,在治理民政之暇,即慨然痛惜晚近学风的颓败,将使之重归于圣贤之道,于是命山阴县令吴瀛君扩大书院使之一新,又建造一座尊经阁于书院之后,说道:“经学归于正途则百姓就会振发,百姓振发那便不会犯罪作恶了。”尊经阁落成,邀我写一篇文章,以晓喻广大的士子,我既推辞不掉,便为他写了这篇记。唉!世上的读书人,掌握我的主张而求理于内心,当也大致接近于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六经的了。

注释
经:此为对儒家典范著作的尊称。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和法则。
命:天命。朱熹言:“物同受为性,天同赋为命。”
性:人的本性。
心:通称思想和意念。
一:统一。此句谓这三者是统一的。
通人物:适用于各种人物。
达四海:谓畅游天下。
塞天地:谓充满天地之间。
亘古今:贯串古今。
“无有乎弗具”四句:没有不具备的,没有不相同的,没有任何改变的,这就是常道。
其应乎感也:它反应在情感上。
其见于事也:它表现在事情上。见,即“现”。
阴阳: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消长:增减,盛衰;谓变化。
纪纲政事:指国家的法度政务。
歌咏性情:以诗歌吟咏思想感情。
条理节文:指礼节秩序。
欣喜和平:指欢喜而平和的乐声。
诚伪邪正:真诚、虚伪、邪恶、正义。
六经: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和易》、和书》、和诗》、和礼》、和乐》和和春秋》。
消息:发展变化,同“消长”。
时:适时,合于时宜。后文五个“时”,同此。
扶:匡扶,扶正。
人极:即纲纪,指社会的准则。
优后世:犹为后人着想。
述六经:对六经进行阐述释解。
卒:最终。
困穷:艰难窘迫。
自全:保全自己。
记籍:造册登记。
贻:遗留。
种种色色:各种各样。
特:仅仅,只不过。
名状:名称匡形状。
考索:研求探索。
影:影子;响:回声。影响谓空泛无据的传述。
牵制:犹拘泥束缚。
文义之末:指文章中非根本的、次要的义理或内容。
径硅然:形容固执浅陋貌。
犹:犹如,好像。
务:致力于。
守视:看护守卫。
窭人:穷苦之人。
丐夫:讨饭的人。
“尚功利”三句:崇尚功名利禄,信奉荒谬有害的言论。
习:反复学习。
训诂:此指对古书字句同作的解释。
传:传授。
记诵:歌记背诵。古人认为“以明六经大法之归”为上,记诵其次也。故言。
没溺:沉迷。
浅闻小见:浅薄的见解。
涂:堵塞,蒙蔽。
侈淫词:张扬邪僻荒诞的言论。
竟诡辨:辨,通“辩”。为貌似正确而实际上颠倒是非的言论争辩。
饰:粉饰,伪装。
奸心盗行:作恶之心与行为。
逐世:近世、近期。
垄断:把持。
贼经:损害、败坏经典。
宁:副词,用于反问句中,可译为“难道”。
越城:即今之绍兴,因为古越国之都而得名。
稽山:会稽山的简称。
书院:宋至清代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同,有专人主持。清光绪二十七年后废此名。
卧龙:山名,位于浙江绍兴县,越大夫文种葬于此,故又名种山。
郡守:此袭用旧称,称知府为郡守。
南君大吉:南大吉,字元善,渭南(今陕西渭南市)人,正德进士,官绍兴知府。
敷政:以行教化。
慨然:感慨貌。
悼:伤感。
末学:犹后学。
支离:流离、流落他处。
山阴:旧县名,秦置,因位于会稽山之北而得名,今为浙江绍兴县。
拓:扩大。
一新:全部装饰如新建的。
为:此处犹建立、建造。
邪匿:意同邪恶,指行为不正而又凶恶的人。
谂:规谏,劝告。
多士:众多的贤士。
不获辞:推辞没有获准,无法拒绝。
诸:之乎的合音词。
庶乎:犹言“庶几乎”,差不多。▲

赏析

  这篇文章题目虽名为“记”,但实际上是一篇论文。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充分表现了王守仁看问题的思想的深度、角度与一般文人的不同。

  文章的中心是要人们尊经,所以作者开篇首先指明儒家经典是永恒而普遍的规范、法则,由此引发,作者说,它在自然界叫做命。它给予人时叫做性,主导人身时叫做心。心、性、命,其实都是同一东西,它们都是由儒家经典来主宰的。所以儒家经典是‘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它是永恒而普浪的规范、法则。这一段可说是全文的纲,它强调了儒家经典涉及的范围之广,作用之大,影响之深。

  第二段作者开始具体深入地说明儒家经典在指导人们为人处事方而所起的作用。反映在情感上,它可以指导人们能同情他人,知道羞耻,懂得谦让,明辨是非。这是儒学中所说的四端(仁、义、礼、智)。反应在人事上,它可以教导人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达是儒学中所说的五伦。由此,作者进一步强调家经典确是“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那么,儒家经典究竟指的是什么。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六经”,说明“六经”就是儒家的经典。这“六经”包括《易》,它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书》,它用来说明典章法制的实施;《诗》,它用来歌唱思想感情的抒发;《礼》,它用来讲解各种不同礼仪制度的规定;《乐》。它用来表达欢愉与和平心理的产生;《春秋》,它用来记录真假与邪正的区别。“六经”可说是从自然变化的运用一直到诚伪邪正的区别。真是涵盖天地、包罗古今,无所不在起作用。所以作者又一次强调儒家经典是‘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直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

  作者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传习录》)这个“心”实际上是指人的思想意识。他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因此在强调儒家经典“六经”时,尤其重视它主宰人心的作用。所以,在第四段作者重点提出“六经者非他,奋心之常道也。”作者认为,《易》是记录人们内心的矛盾变化的;《书》是记录人们内心的典章政事的;《诗》是记录人们内心的歌咏性情的;《礼》是记录人们内心的礼仪制度的;《乐》是记录人们内心的欢愉与和平的;《春秋》是记录人们内心的真伪与邪正的。人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因此,儒家经典是人们心灵中永恒普遍的规范,也是人们内心的自然反映。那么,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要尊崇儒家经典,就必须以经为准则,时时反求自己的心灵,以经书与内心相验证,所以作者说:“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作者就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为人们指出,以六经的规范来端正自己的心灵,恢复良知,尊崇六经才是成为真正的君子的途径。

  第五段,作者从端正心灵的角度进一步指出人们应如何对待六经,学习六经。作者先用了一个鲜明的比喻:古代圣人为了树立做人的录高道德标准,虑及后世,而著述了六经;这正像有钱人积蓄了财产担心后代子孙遗亡散失,不能自保而登记在帐簿上传给子孙一样。这一形象的比喻明,六经是古代圣人传给后世的精神财富,并非仅仅是单纯形式上的六经。如何对待这笔精神财富呢,作者接着前喻又一次设喻说明应该继承六经的精神实质,把它牢记在心,正象把财富积蓄在家里一样,而帐簿上记载的只是名称,数量等形式罢了,作者服着又设一喻:有些人不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而只是对六经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考订,或只在文字词义的细节上纠缠,这正象有钱人家的子孙不尽力看守、享用先辈留下的财富,直到它遗亡散失殆尽,变成穷人、乞丐,却还指着帐簿说:“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一样。这个比喻也是根据前两个比喻而设,三个比喻层层深人,形象而鲜明地说明学习六经应采取的方法,纠正了当时一些学经者不正确的倾向。

  在第六段中,作者进一步深人分析批判了在儒家经典学习研究中的不良倾向。其中,看重功利、崇尚邪说的是“乱经”,只学习注解、死记硬背,沉溺在浅薄的见识里的是“侮经”;大放厥词,争相诡辩。掩饰奸邪的思想和丑恶的行径,追随世俗,垄断利益,却还以为精通经典的是“贼经”。正因为社会上有这种“乱经、侮经、贼经”的现象,所以六经的学问在世上不能发扬光大。作者在这里指出这些不良倾向,一方面是对之批判、讽刺,使之丑态暴尽无遗;另一方面也是与前面所说的尊经对比,对比之下,孰是孰非,便一目了然了。在段末,作者又一次设喻:“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这结合上段的比喻面设的比喻,再加一态度明确的反请,更深一步说明这种人的作为尤不可取。

  最后一段,作者说明自已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及目的,希望世上研习儒家经典的人,读过这篇文章后认真进行反思,以求有所悟解,这样也许就能够知道该怎样做才算是尊经了。真是满怀希望、语重心长,可谓用心良苦。

  全文的主旨是号召人们尊崇借家六经。在论述中,作者将自已“天下无心外之物”(《传习录》)的哲学观点应用在学习、尊崇儒家的经典上。让人们以儒经为本,反求内心,加强个人的内心修养。不过作者只注重内心的省察却忽视了客观外界对人思想的影响,因此论述也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盲目空谈,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作者在论述中,强调了从自已内心探求六经的实质,否定了在学习六经时只重视字句的考证、探索,衰无根据地猜测和崇尚邪说的做法,认为这样做只是舍本求末,是“乱经。侮经、贼经”。这种论述对当时盛行的、死守教条的程朱理学是有一定的冲击作用的,对打破传统、解放思想也有一定的作用。▲

创作背景

  明武宗时,山阴县令吴瀛在绍兴府知州南大吉的委派下,重修绍兴的稽山书院,并在书院后面筑了一座尊经阁,打算以此把人们引向圣贤的正道,使百姓兴旺、邪恶消除。尊经阁筑成后,南大吉请王守仁为之写一篇记,以规劝当时的一些读书人端正学习孺家经典的态度,于是王守仁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王守仁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猜您喜欢

即席自和

魏了翁魏了翁 〔宋代〕

芗林逗月剪玻瓈,要索人閒饮与诗。
不饮清风嗤我俗,无诗明月怨人志。
少陵正念西营日,越石方驱北狄时。
满目忧端无处说,且将醉口谩期期。

除夕

乾隆乾隆 〔清代〕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

送杨子祐知兴国

皇甫汸皇甫汸 〔明代〕

寻役谢皇畿,遄征辞帝阙。
朱明垂方隆,修景迎未歇。
晨旌抗欲徂,午马哮不发。
且覆天末觞,暂缓星前辙。
抒情谅子衷,执手信我说。
丕休蒙嘉运,利用宾时哲。
弹冠捐族闾,绁组跻朝列。
玄士守深湛,谒帝生激烈。
稽首金马荣,澡身玉壶洁。
平江波涛兴,昊穹垢气结。
一麾竟出守,三命聊所窃。
行行迈楚荆,漭漭遵吴浙。
旆指衡服云,帆挂湘干月。
遐想百代雄,浩叹一时没。
愿葆幽谷资,毋俾兰芳灭。
炯介投处言,慷慨起长别。
袂连汗并挥,心与飙俱热。
洞庭秋水清,击子中流楫。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

陆游陆游 〔宋代〕

粥後钟鱼未动时,夜灯仍对碧琉璃。
不须更说能生慧,枯木寒灰也自奇。

赠净因臻长老

苏辙苏辙 〔宋代〕

十方老僧十年旧,燕坐绳床看奔走。
远游新自济南来,满身自觉多尘垢。
暖汤百斛劝我浴,骊山衮衮泉倾窦。
明窗困卧百缘绝,此身莹净初何有。
清泉自清身自洁,尘垢无生亦无灭。
振衣却起就华堂,老僧相对无言说。
南山采菌软未干,西园撷菜寒方茁。
与君饱食更何求,一杯茗粥倾铜叶。

别伦右溪诸君乡回夜泊大观桥有感 其二

王渐逵王渐逵 〔明代〕

朗然心镜本昭明,况复涵虚混太清。身有羽翰从迅逸,地非壶阆亦仙灵。

齐天乐 闻石卿述恨

姚华姚华 〔清代〕

清秋曾与寻欢去。年来顿成间阻。过酒移灯,来茶续座,惆怅春宵腻语。

怜伊惜汝。早几叠眉攒,笑时酸楚。旧事程程,梦痕犹自共朝暮。

分明两情互许。奈而今有约,长短无据。遣泪酬花,将衣递影,此意如何分付。

逢人诉与。幸仪舌犹存,恨天凭补。暖树莺多,恐东风更误。

上十四吟十首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养生之说要形劳,井臼何须晚自操。
齿豁未须烦祝鲠,臂挛殊不碍持螯。
除驱病崇无灵剂,裨补碑神赖老饕。
尚有一襟哀郢泪,久疏夜饮省春遨。

百舌

梅尧臣梅尧臣 〔宋代〕

一冬常噤默,乘春何多舌。
苍毛无文章,尖啄苦腾说。
晓升高高树,百鸟言漏泄。
只未学凤皇,有亦学不彻。
伤哉古辩士,往往遭车裂。

高阳台·空斋宵坐,悄然寡欢,言愁欲愁,赋此寄遣

李岳瑞李岳瑞 〔清代〕

倚槛邀凉,钩帘贮月,画桥暝色沈沈。风外银箫,无端搅起秋心。

天涯才有新晴意,怕微云、又作轻阴。最怜他、瘦蝶悽花,一夜霜深。

江南万里凭阑思,奈瑶华织就,难觅青禽。经醉湖山,可堪倦眼登临。

星辰历历绳河转,伴清愁、屋角蛩吟。镇销凝、香篆徐添,浊酒孤斟。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