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王国维 王国维〔近现代〕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日斜孤馆易魂消。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人间争度渐长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池中的荷花和荷叶已经凋敝了。有些枯黄的艾蒿从墙头冒了出来。夕阳照在孤寂的客舍上,更让人感到寂寞无奈。
坐看秋日的天空感觉一切正在消失当中。白天将会过去,继而是无尽的黑夜。又怎么能渡过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注释
①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②芙蓉:荷花的别名。
③萧艾:艾蒿,臭草。
④孤馆:孤寂的客舍。
⑤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⑥白日去昭昭:白日指太阳,阳光。昭昭指明亮。
⑦争度:怎么渡过。渐长宵:一天比一天长的夜晚。▲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08年秋,北京。王国维在这年正月续娶潘丽正为妻。三月,王国维携妻北上,潘氏操持家政,王国维有心治学。

赏析

  首悲秋的词,其中渗透着一种悲哀绝望的情绪。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是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日斜孤馆易魂销”是写个人的情绪。这是古人写悲秋题材时常用的套路。古人悲秋作品中的秋景是用来起兴的,因此一般都是写眼前实景。而“芙蓉”和“萧艾”两个词出于《离骚》,它们本身又是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已落芙蓉”两句虽看起来是“写境”,其实也有可能是“造境”。这种景象,也许确实是当时眼前所见的景象,但“萧艾”与“芙蓉”对举,再加上“半枯”和“过墙高”的形容,实在颇有些调侃的味道。似写实景而又暗含有寓托的深意,似含深意而实际上又是现实的写景,这正是王国维所擅长的本领。

  但到了下阕,作者就开始把个人不遇的悲伤导向他的主旋律——对整个人间的悲悯了。“坐觉清秋归荡荡”是说,秋天虽然凄凉,但秋天的一切也正在消失,继之以更为凄凉的冬天。“眼看白日去昭昭”是说,白天很快也就要过去了,继之以漫长的黑夜。这两句的口吻,使人感到一种宿命已定无可奈何的恐惧。“争度”,是“怎么度过”。这是一种疑问,其中充满了对人间未来的担忧与焦虑。▲

猜您喜欢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蕙心堪怨

晏几道晏几道 〔宋代〕

蕙心堪怨,也逐春风转。丹杏墙东当日见,幽会绿窗题遍。
眼中前事分明,可怜如梦难凭。都把旧时薄幸,只消今日无情。

偈颂十二首

释道璨释道璨 〔宋代〕

身世悠悠不系舟,莫将闲事挂心头。
休言佛法无人会,且说蝇冬又倍收。
又倍收,蚁穴百年能几久,
龟肠一饱更何求。大众拍手唱啰哩,
处得生来不解愁。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愁倚阑·春犹浅

程垓程垓 〔宋代〕

春犹浅,柳初芽,杏初花。杨柳杏花交影处,有人家。
玉窗明暖烘霞。小屏上、水远山斜。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

品令·一阳生暖

佚名佚名 〔宋代〕

一阳生暖。见庾岭、梅初绽。琼枝玉树,浑如傅粉,寿阳妆面。疏影横斜,隐隐月溪清浅。前村雪里,向雪里、真难辨。倩谁说与,高楼人道,休吹羌管。且与从容,来岁和羹未晚。

寄林石田老友

顾逢顾逢 〔宋代〕

西湖惟二老,乍别更伤情。
诗与何人说,酒无知己倾。
病躯添药债,夜影对灯檠。
喜有僧相访,门前日送迎。

山墅 其二

方岳方岳 〔宋代〕

山冱雪云低,荒芜略有蹊。逢人多说虎,隔坞忽闻鸡。

寒剖蜂房户,晴分麦町畦。迩来神亦健,薄饭厌羹藜。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一名胜

范成大范成大 〔宋代〕

胜峰高哉摩紫青,白鹿导我登化城。
住山大士喜客至,兜罗布界缤相迎。
圆景明晖倚云立,艴如七宝庄严成。
一光未定一光发,中有墨像随心生。
白毫从地插空碧,散烛象纬天尤惊。
夜神受记亦修供,照世洞然千百灯。
明朝银界混一白,咫尺眩转寒凌竞。
天容野色儵开闭,惨澹变化愁仙灵。
人言六通欲大现,洗山急雨如盆倾。
重轮桑采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
我与化人中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
前山忽涌大圆相,日围月晕浮青冥。
林泉草木尽含裹,是则名为普光明。
言词海藏不胜赞,北峰复有金桥横。
众慈久立佛事竟,一尘不起山竛竮。
向来无法可宣说,为问有耳如何听?
我本三生同行愿,随缘一念犹相应。
此行且复印心地,衣有宝珠奚外营?
题诗说偈作公案,亦使来者知吾曾。
神通佛法须判断,一任热碗春雷鸣。

乘舟过贾收水阁收不在见其子三首

苏轼苏轼 〔宋代〕

爱酒陶元亮,能诗张志和。
青山来水槛,白雨满渔蓑。
泪垢添丁面,贫低举案蛾。
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
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
小舟浮鸭绿,大杓泻鹅黄。
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
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曳杖青苔岸,系船枯柳根。
德公方上冢,季路独留言。
已占蒲鱼港,更开松菊园。
従兹来往数,儿女自应门。

敦煌廿咏 其三 莫高窟咏

敦煌人作品敦煌人作品 〔唐代〕

雪岭干青汉,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旁出四天宫。

瑞鸟含珠影,灵花吐蕙丛。洗心游胜境,从此去尘蒙。

黄栗妻

郑文康郑文康 〔明代〕

不因洪水为豪民,逼向黄泉送此身。巡抚到来烦说与,一时似我尚多人。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