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令宾

颜令宾

颜令宾是唐代名妓,不但能奏乐唱歌,吟诗作画,而且熟知古今名人轶事,谈吐风雅多趣,气质又特别高贵娴雅,她一出场总能带来满室春风,使每位客人都兴致勃勃。颜令宾待客对达官显贵并不十分热衷,但对文人雅士却非常礼遇,因此有许多文人名士朋友,彼此诗文酬唱,常能与他们通宵达旦地品诗清谈。当时长安的文人都以能参加颜令宾主持的文酒之会为荣幸。而颜令宾的箱笼中则贮满了要好客人的诗笺和字画,她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自己无价的财富,而对金银珠宝却看得很淡,在青楼女子中别具一格,好似青莲出污泥而不染。

颜仁郁

颜仁郁

科场才俊——颜仁郁, 字文杰,号品俊。福建德化三班泗滨人。生于唐大和(827~835)间。祖籍河南温县。祖父颜景茂,为兵曹参军,入闽任福州侯官县令。父颜芳(787~860),随其父入闽,辗转来到永福(今永泰)县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受聘于金员外为家塾教师,后怡情当地山水,定居肇基于此。仁郁为颜芳第七子。 

顾非熊

顾非熊

[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姑苏人,顾况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初年前后在世。少俊悟,一览成诵。性滑稽,好凌轹。困举场三十年。武宗久闻其诗名,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放榜,仍无其名,怪之。乃勑有司进所试文章,追榜放令及第。大中间,为盱眙尉,不乐奉迎,更厌鞭挞,乃弃官隐茅山。王建有诗送别。后不知所终。非熊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顾况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韩翃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韩琮

韩琮

韩琮[唐](约公元八三五年前后在世)字成封,(唐诗纪事作代封,此从新唐书艺文志注及唐才子传)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末前后在世。有诗名。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登进士第。初为陈许节度判官。后历中书舍人。大中中,(公元八五三年)仕至湖南观察使。琮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生卒不祥,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此后失官,无闻。 

韩浚

韩浚

生卒年不详。江东(今江苏南部、浙江)人。代宗大历九年(774)登进士第。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一。《全唐诗》存诗1首。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韩彦古

韩彦古

(?—1192)宋延安人,字子师。韩世忠子。历官将作监丞,知严州、临安府。孝宗淳熙二年,以敷文阁待制知平江府,有士人持吏短长,投状以占能否,彦古洞察其状系属吏所为,捕而杖之,人皆服其神明。官至户部尚书。

韩常侍

韩常侍

韩常侍——唐代诗人,著有《句》、《和人忆鹤》等。

韩倩

韩倩

唐京兆长安人。韩休弟。玄宗天宝三载,有诗送贺知章归乡。四载,任国子司业。又曾任殿中丞、左庶子。

韩偓

韩偓

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信仰道教,擅写宫词,多写艳情,词藻华丽,人称“香奁体”。后梁龙德三年(923年),病逝于南安县龙兴寺,安葬于葵山。著有《玉山樵人集》。 

韩休

韩休

韩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凤阁舍人韩大敏之侄,洛州司户韩大智之子。韩休出身于昌黎韩氏,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历任左补阙、主爵员外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韩休受到中书令萧嵩的举荐,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他生性刚直,数次犯言直谏,因与萧嵩产生矛盾,被罢为工部尚书。后加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病逝,时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忠。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又追赠韩休为太子太师。

韦述

韦述

韦述(?-757年)唐代大臣,著名史学家,京兆万年人。开元五年,中进士,授栎阳尉,转右补阙,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乾常游其门。十八年,兼知史官事,转屯田员外郎、吏部职方郎中。二十七年,转国子司业,充集贤学士。天宝初年,历太子左右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九年,兼充礼仪使,迁工部侍郎,封方城县侯。述著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西京新记》五卷、《御史台记》十卷、《开元谱》二十卷,并传于世。

韦贯之

韦贯之

(760—821)唐京兆杜陵人,本名纯,以宪宗庙讳,遂以字称。德宗建中四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初为右补阙,寻转礼部员外郎。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词理恳切,竟罢之。迁中书舍人,改礼部侍郎。凡二年,所选之士大抵抑浮华,先行实,由是趋竞者稍息。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侍郎。贯之为相,严身律下,门无杂宾。为左补阙张宿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出为湖南观察使。穆宗即位,擢为河南尹,征拜工部尚书,未行而卒。谥贞,后更谥文。

韦皋

韦皋

韦皋(746年—805年9月13日),字城武。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名臣,韦元礼七世孙,韦贲之子,出身京兆韦氏,排行第二十三。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为建陵挽郎。大历初任华州参军,后历佐使府。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功擢陇州节度使,兴元元年(784年)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节度使,在蜀二十一年,和南诏,拒吐蕃,累加至中书令、检校太尉,封南康郡王。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卒,年六十,赠太师,谥忠武。《全唐诗》存其诗三首。

韦渠牟

韦渠牟

韦渠牟(749--801),唐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少慧悟,师李白习古乐府。及长,为道士,自号遗名子,又为僧,法名尘外。贞元二年,为韩滉使府从事。八年,入为四门博士。历秘书郎、右补阙、左谏议大夫、太府卿,官终太常卿。与皎然、颜真卿友善。权德舆称其诗“俪词比事,纤密清巧”(《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著有《韦渠牟诗集》、《贞元新集开元后礼》,均佚。《全唐诗》存其诗二二一首、联句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五0六权德舆《唐故太常卿韦公墓志铭》、卷四九0权德舆《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旧唐书》卷一三五,《新唐书》卷一六七。

韦斌

韦斌

京兆万年人。韦安石子。睿宗景云间,父为相时授太子通事舍人。早修整,尚文艺,容止严厉,与兄韦陟齐名。玄宗开元中,娶薛王业女,寻迁秘书丞。天宝中,拜中书舍人,兼集贤院学士,未几迁礼部侍郎、太常卿。李林甫构陷刑部尚书韦坚,斌以亲累贬巴陵太守,移临安。安禄山反,斌为叛军所得,伪授黄门侍郎,忧愤而卒。

韦承庆

韦承庆

韦承庆(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内郡阳武县(今河南原阳)人。性谨畏,事继母笃孝。第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在朝屡进谠言。转天官侍郎,凡三掌选,铨授平允。长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流岭表。岁余,以秘书员外少监召,兼修国史,封扶阳县子。迁黄门郎,未拜卒,谥曰温。承庆著有文集六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韦建

韦建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正封,一字士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任河南令,与萧颖士交厚。贞元初,官太子詹事。五年,授秘书监致仕。《全唐诗》存诗二首。

韦希损

韦希损

(657—719)字又损,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以国子生擢第,补梁州城固主簿,历任渭南、蓝田二县尉、万年丞,官至京兆府功曹。开元七年卒。有集6卷,已佚。《唐文续拾》卷一八有韦璞玉撰其墓志,墓志中引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韦安石

韦安石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 ,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 

韦坚

韦坚

(?—746)京兆万年人,字子全。以中表贵盛,故早从官叙。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为长安令,以干练闻。见宇文融等以勾剥财物争行进奉而致恩顾,坚乃以转运江淮租赋,所在置吏督察,岁益巨万,玄宗以为能。天宝初,擢为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尝于咸阳附近渭水旁作漕渠,又穿广运潭以通舟楫,便于漕运。进兼江淮南租庸转运处置等使,寻又拜守刑部尚书。李林甫恐坚入为相,乃与心腹构成其罪,贬缙云太守,又贬江夏员外别驾。后长流岭南,使监察御史罗希奭逐而杀之。

韦嗣立

韦嗣立

韦嗣立(654—719),唐代诗人。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武则天时任莱芜县令。韦思谦子,韦承庆弟。少举进士,任双流令,政有殊绩。武后、中宗时,历位凤阁侍郎、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有定策立睿宗之功。中宗景龙时任兵部尚书。韦嗣立因与万年(今西安市旧城一带)人韦后同姓,曾奉诏附韦后属籍。韦后临朝乱政,为玄宗所杀,韦嗣立为此受到株连,徙往陈州,死后追谥为“孝”。 

韦处厚

韦处厚

韦处厚(773~828年),唐文宗朝宰相。字德载,原名韦淳,为避宪宗李纯名字的谐音,改为“处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自幼酷爱读书,博涉经史,一生手不释卷,勤奋著述。在朝为官二十多年,历仕宪、穆、敬、文四个皇帝,忠厚宽和,耿直无私,颇受爱重。

韦元甫

韦元甫

少修谨,敏于学行。初任白马尉。探访使韦陟深器之,奏充支使。累迁苏州刺史,浙江西道团练观察等使。大历初,(公元七六六年)徵拜尚书右丞。出为淮南节度使,凡三年,以疾卒于位。今存之木兰歌,相传为元甫得自民间。他曾拟作一首,亦见乐府诗集及全唐诗中。 

韦元旦

韦元旦

韦元旦,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补东阿尉,迁左台监察御史。与张易之为姻属。易之败,贬感义尉。后复进用,终中书舍人。

霍总

霍总

德宗兴元元年,从事东都幕府,与穆员、武元衡友善。时大旱,蝗虫为灾,总赋《蝗旱诗》,穆员称赏之,为作序。累官池州刺史。其诗为时所重,令狐楚《御览诗》选入。

雍陶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 2023 诗词曲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